11度热点(11du.cn)汇聚网络热点资讯!

关于我们联系我们

11度热点(11du.cn)汇聚网络热点资讯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综合 >

古代叫母亲姐姐(古代怎么喊姐姐)

时间:2024-05-04 20:53热力值:来源:NDM编辑:热力哥
家家亲是什么意思 古人日常曾这样唤母亲:“姐”“社”“家家”

怎么称呼自己的母亲? 现代人对母亲的称呼无非几种:小时候叫母亲为“妈妈”“妈咪”,长大了就喊“妈”“娘”“老妈”等等。

但在古代,人们对母亲的称呼就没这么简单了,光是口头语就有二三十种,书面语也有若干种,有些称呼甚至令人匪夷所思。

文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

图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(翻拍)

下面按历史顺序略略梳理一下。 先秦:母、妣、萱堂。 先秦时期,“母氏”和“母”,均表示母亲。如《诗经·邶风·凯风》:“有子七人,母氏劳苦。”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: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” “妣”也用来称呼母亲。《尔雅·释亲》云:“父为考,母为妣。”在《仓颉篇》中也有“考妣延年”之说,意为祝福父母健康长寿。但大多数时候,“妣”表示已故的母亲。 “萱堂”代表母亲,出自《诗经·卫风·伯兮》:“焉得萱草,言树之背。”萱草即忘忧草,“背”指北堂,为母亲的居所。古时当游子要远行时,就会在北堂种萱草,希望能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,忘却忧愁。萱堂、北堂,均代表母亲。

两汉:社、姐

到了汉代,“母”字多用于书面语,口语中通常叫母亲为“社”或“姐”。高诱记载:“江淮人谓母为社也。”称汉代时呼母为“社”,主要是江淮一带的人。 对母亲更奇葩的称呼是“姐”。东汉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姐,蜀谓母曰姐。”意思是,古代蜀地人称母亲为“姐”。其实,不仅四川一带的人呼母为“姐”,其他地方也有这种习俗。 南北朝:家家、阿家 两晋南北朝时期,北方游牧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地区,民族的大融合也带来了习俗的融合。此时对母亲的流行称呼,是“家家”“阿家”。据《北史》记载,北齐南阳王高绰和他的兄弟们叫父亲为“兄兄”,叫母亲为“家家”。 隋唐:娘、媪 “娘”字古作“孃”。西汉时,人们称年轻的寡妇为“娘”。到隋唐,“娘”才正式成为母亲的代称。据《隋书·韦世康传》记载:“况娘春秋已高,温清宜奉,晨昏有阙,罪在我躬。”这里的“娘”就是指母亲。

隋唐时常合称父母为“耶娘”。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耶娘妻子走相送,尘埃不见咸阳桥。”还有人称母亲为“媪”。如《广雅·释亲》云:“媪,母也。”

宋元:“妈”普遍成为母亲的口语化称呼

虽然人出生后最早发出的音是“ma”,但“妈”字却比较晚才出现。“妈”代表母亲,也是三国以后的事(《广雅·释亲》云“妈,母也。”),双音节“妈妈”的出现就更晚了。

直到宋元之后,“妈”和“妈妈”才普遍成为对母亲的口语化称呼。 另外,“妈妈”还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。如宋汪应辰《祭女四娘子文》:“维年月日,爹爹妈妈以清酌、时果、庶羞之奠,祭于小娘子之灵。” 但“妈妈”在宋元时期还有其他含义。如元人俞琰《席上腐谈》云:“今人称妇人为妈妈。”凡已婚妇女或年老的妇女,皆可称为“妈妈”。彼时人们还称老年女仆为“妈妈”。

明清以后,“妈”“妈妈”“娘”“娘亲”等成为对母亲最普遍的称呼,古代那些五花八门的叫法,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。

作者:钟葵

来源: 广州日报

免责声明: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。文章内容来自网络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资金、账户、密码等信息请谨慎谨慎再谨慎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!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,请联系本站,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。

本站推荐



本类导航

大家都在看

推荐标签